都市快報見習記者張慧麗記者金晶陳彥汝通訊員王蕊方序王意菁王家鈴周素琴應曉燕李彬
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約1000萬人,是世界上患者人數(shù)最多的國家。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預計到2050年我國患者將達2800萬人。
家有阿爾茨海默病的病人,心中的萬千滋味無法用語言描述。王先生(化名)深有體會。直到這一次,中國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九期一”獲準上市的消息,一下子燃起了他全部的希望。
當村書記的岳父被診斷為早老性癡呆
王先生的岳父老吳(化名)是蕭山人,今年63歲。退休前的老吳是一名村書記,在基層干了幾十年,頗有些威望。在家人和朋友眼中,有一個詞常常能跟老吳聯(lián)系在一塊——靠譜。
就在老吳60歲,距離退休還有半年左右時,身邊的人發(fā)現(xiàn),他怎么漸漸變得有些不靠譜起來了?這邊人家還等著他的答復,離承諾的期限過去好久還沒半點動靜,直到有人上門詢問才恍然大悟想起來。不過,了解老吳的人都知道,從年輕的時候開始,他的記憶力就不算太好,再加上慢慢上了年紀,容易忘事好像也算正常。
直到有一回,女婿王先生真正覺察出了不對勁。
“有天上午,我給岳父一張自己的銀行卡,麻煩他幫我去銀行辦點業(yè)務,約好下班回來拿卡。可是等到下午,我再去找他的時候,他根本不記得這個事了。”王先生說,不是單純地忘記去辦業(yè)務這么簡單,從岳父的反應來看,他甚至完全沒有女婿來找過他,并給了一張銀行卡的印象。
記性再怎么差,也不至于到這種仿佛失憶的地步吧?由于王先生和妻子住在市區(qū),而岳父岳母在農村,所以他并不了解詳情。于是,他找到了岳母,詢問岳父最近有沒有什么不對勁的地方。
“一開始,我岳母還說挺好啊,沒什么不對勁,我就針對性地問她,那記性方面怎么樣呢?她這才告訴我,最近半年,有時候讓岳父回來的路上帶點菜,他經常忘。還有幾次,明明說了要什么,前后不過幾個小時,等到
了地方,岳父已經不記得要買啥,會打電話回來再問一遍!
綜合種種情況,家里商量之后決定,得帶著老吳去醫(yī)院看看,便掛了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神經內科記憶門診的號,接診的是神經內科副主任醫(yī)師彭國平。
“PET-CT顯示,患者的腦部形成了病理性老年斑(β淀粉樣蛋白),海馬體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萎縮!迸韲礁嬖V王先生,結合記憶力衰退的癥狀,考慮老吳的情況屬于阿爾茨海默病,由于在65歲前發(fā)病,稱為早老性癡呆,目前處在輕度的水平。
聽到這話,王先生一時之間無法接受。岳父當時只有60歲,不算年紀特別大。在他的印象中,只有七八十歲的人才會得老年癡呆,怎么會得這個?
彭國平告訴他,阿爾茨海默病本質上就是腦部受損,不同人受損部位不一樣,但這一疾病的發(fā)病原因至今未解,因此無法定論為什么會發(fā)生;颉⒐陋、精神刺激等都可能是老年癡呆癥的誘因。
三年間由輕度發(fā)展為中度
“不管多貴,
我們都愿意嘗試新藥”
從確診到現(xiàn)在,過去了3年。其間,老吳定期服用膽堿酯酶抑制劑和一些促智藥物(如銀杏葉片等),但病情仍然在逐漸加重,F(xiàn)在已經處于中度水平。
“雖說現(xiàn)實就是這樣,不得不接受,但是我們的心里沒有一刻好受過!
有一次,王先生帶著岳父去理發(fā)店理發(fā),交代他好好坐著,自己去隔壁買點東西,馬上就回來。等到他再進門,岳父看到他的表情居然帶著驚訝和欣喜,“怎么這么巧,你也來剪頭發(fā)?”王先生無法形容當時那一刻的感受,再多的話也只哽在了喉頭。
而他最心疼的是自己的岳母。
三年里,岳父的情況加重后,除了記憶力衰退,脾氣也變得暴躁起來,常常因為一點小事發(fā)脾氣、摔東西。這些時候,多是岳母先安撫岳父的情緒,穩(wěn)住情況,再收拾殘局。
被岳父病情困擾的王先生一直關注著阿爾茨海默病相關藥物的進展。所以,“九期一”獲準上市的消息王先生也是最早知道的。他非常興奮地向記者表示:“如果確實對阿爾茨海默病有效的話,不管多貴,我們都愿意去嘗試!
對于新藥的安全性,王先生坦言,不是不擔心,但是岳父的病情逐漸加重,在現(xiàn)有的藥物沒有明顯作用的情況下,就算是死馬當活馬醫(yī),他們也愿意進行嘗試。畢竟,阿爾茨海默病持續(xù)發(fā)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危及生命,有方法寧可先試一試,也不想眼睜睜地放任它越來越嚴重。
需要更多臨床數(shù)據(jù)支持
專家對新藥持審慎態(tài)度
新藥到底有沒有用,針對什么人效果最好?昨天,省內幾位專家也發(fā)表了各自對新藥看法。
邵逸夫醫(yī)院精神衛(wèi)生科主任陳煒表示:“雖然科室參與了試驗,但由于該藥臨床試驗是與安慰劑對照,暫時不清楚在我科參加臨床試驗的病人的療效如何!
只能說按照現(xiàn)有的總的研究結果來看,“九期一”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是有效的,是一種可能改變阿爾茨海默病疾病進程的藥!澳壳拔覀兣R床上常用的藥,只能延緩疾病的發(fā)展,無法改變疾病進程,但‘九期一’的研究結果顯示,它或許可以改變疾病進程。不過該藥臨床試驗畢竟只有九個月時間,而阿爾茨海默病是一個長期的發(fā)展過程,病因非常復雜,所以九個月時間的觀察還遠遠不夠,需要更多病人、更長時間的臨床應用,來觀察它的療效!
浙大一院神經內科彭國平博士每天都會面對不同類型的癡呆患者,他表示:“作為臨床醫(yī)生,希望新藥能有效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給廣大患者帶來最大獲益;我們也需要更多臨床治療量去觀察。腸道菌群的改變與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機制密切相關,但其中的具體機制目前還并不很清楚。”彭國平認為,阿爾茨海默病是神經退行性疾病,想要逆轉,目前看來還是有很大難度的,患者千萬不要誤認為,能像降壓、降糖藥一樣,吃了藥物就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神經內科陳艷杏博士說:“新藥上市確實是很好的消息,至少臨床試驗做出來是有效果的,還是值得去嘗試的,畢竟這么多年都沒有新的藥物上市。”但作為臨床醫(yī)生,陳艷杏還是讓大家保持平常心,可以抱以希望,但也不能過分期待能逆轉疾病!斑@也是為什么國家藥監(jiān)局批準有條件上市,要求申請人上市后,繼續(xù)進行藥理機制方面的研究和長期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完善寡糖的分析方法,按時提交有關試驗數(shù)據(jù)的原因!
杭州市七醫(yī)院陳斌華主任則坦言,“對于一個新藥的評價,不僅僅要看實驗室的研究數(shù)據(jù),更需要通過時間去驗證綜合狀態(tài)下的臨床應用,這個期限估計在一到兩年!
目前雖然無法治愈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依然是關鍵
不過,并不是所有的患者家屬都會像王先生一家一樣,發(fā)現(xiàn)及時且積極尋求治療。
浙江省立同德醫(yī)院老年一科、老年二科主任倪建良說,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及家屬常有兩個誤區(qū):一是覺得阿爾茨海默病有遺傳因素,怕傳出去影響子女,不愿意走出家門;二是認為該病沒得治,沒必要治療。
前不久,倪建良就遇到了一位70歲的張老太太,出現(xiàn)老年癡呆癥狀一年多,但一直躲在家里,怕丟臉,不愿來就診。這一年來,老太太的記性是越來越差,脾氣變得越來越古怪,原本特別愛做菜的她突然不會下廚了,還總和外孫搶東西吃。在家里,她也找不到廁所在哪,出了門就不記得回去的路。孩子們懷疑母親得了這個病,和兩老商量著去醫(yī)院檢查時被罵得狗血淋頭,只好放棄。這一拖就拖了一年多,最后到醫(yī)院時,老太太已是中度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與遺傳、環(huán)境、心理、微量元素等都有一定的關系,雖然目前仍無法治愈,但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能夠讓患者的認知功能、生活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功能停留在一個相對比較好階段。”
比如張老太太,在藥物治療方面,倪建良給她開了活血化瘀、改善腦功能的藥物,配合促智藥(如易倍申、安理申等),并使用小劑量抗精神病藥物。一段時間治療下來,最近來復診時,老太太老伴說,雖然記憶力還是一樣的差,但現(xiàn)在兩人相處得比較好,她吃穿也能自理了,還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家務。
“針對老年癡呆的治療是有效果的,因此,一定要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像張老太太如果早點送醫(yī),治療的效果可能就更好!蹦呓紡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