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二区在线,日本韩国欧美一级片,欧美自拍视频,欧美精品性视频,国产精品亚洲欧美在线播放,57pao国产一区二区,999精品视频在线

當前位置: 您當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網  ->  科普知識  -> 正文

國內首創(chuàng)糞菌移植來治療肝病 人工肝開拓者李蘭娟院士又帶來了新研究!

2019年12月19日 16:45:00 來源:都市快報 作者:翁丹妮 吳寅豪

  你也許不知道,每個人剛出生時,腸道都是無菌的。出生后消化道與外界相通,2-4小時后,細菌會進入腸道定居繁殖。3日后,厭氧菌、酵母菌、乳酸桿菌定居。1-2個星期后,腸道菌群各種數量的比例基本成型。

  那么,這些陪伴你一生的腸道菌群,到底是我們的敵人、朋友,還是“自己人”?發(fā)布一開始,李蘭娟院士就問了大家這個問題。

  見微知著微生態(tài)科研為疾病治療提供新思路

  其實,李院士已經是科技成果科普發(fā)布的“老朋友”了,去年,李院士曾就“李氏人工肝”技術進行過一場科普發(fā)布。而昨天,李院士又為我們帶來了她最新的研究成果——“腸道微生態(tài)影響慢性重大炎癥性腸肝疾病的機制研究”最新成果發(fā)布。

  說起微生物,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它們“不起眼”,其實,在我們體內存在著1000余種菌群種類,平均重約1.5kg,相當于一個肝臟的重量!而腸道作為人體最大的微生態(tài)系統(tǒng),其中棲息的微生物的編碼基因總數超過330萬,約為人類編碼基因總數的100倍,因此腸道微生物又被認為是人體的第二基因組。

  早在一百多年前,諾貝爾醫(yī)學獎獲得者、被尊稱為“乳酸菌之父”的梅契尼科夫就認為:腸道健康的人身體才健康,腸道菌群產生的毒素是人體衰老和疾病產生的主要原因。而這些年,為了研究肝衰竭的機制,李蘭娟也在研究腸道微生態(tài)。如今,李院士已是全球最早研究肝病與腸道微生態(tài)相關的科研人員之一,也多次主辦國際國內微生態(tài)大會,并當選了國際微生態(tài)聯(lián)盟主席。

  李院士告訴我們,從不起眼的流感病毒所引發(fā)的免疫應答,常見的口腔疾病,甚至夫妻之間吵架,都能引起微生態(tài)的改變,繼而引發(fā)諸如肥胖、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肝硬化等一系列的嚴重疾病。

  為了進一步規(guī)范腸道微生態(tài)的檢測技術,李院士在多年研究后,發(fā)現(xiàn)可以通過比較腸道內雙歧桿菌和大腸桿菌的比值,來判斷患者的腸道微生態(tài)是否處于一個健康的水平。比值大于1,說明腸道微生態(tài)基本平衡,比值小于1說明存在微生態(tài)紊亂。

  變廢為寶

  糞菌移植助力患者重構腸道微生態(tài)

  糞菌移植,聽起來有點“不好接受”,其實早在1600多年前,葛洪在其《肘后備急方》一書中就有記載:面對因食物中毒或腹瀉而瀕臨死亡的患者,“飲糞汁一升,即活”。

  當然,李院士的糞菌移植不是移的糞便,而是把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經過溶解過濾、離心濃縮等多步細致的操作后,移植到患者的腸胃中,重建新的腸道菌群,實現(xiàn)腸道及腸道外疾病的治愈。同時,通過糞菌移植還能調節(jié)機體免疫,降低體內毒素,改善腸道屏障功能,可謂一舉多得。

  在科普發(fā)布結束之后,記者又跟隨直播鏡頭走進了腸道微生態(tài)實驗室,樹蘭醫(yī)院的相關技術人員給通過直播觀看的22萬網友,講解了糞菌移植的步驟。最后,直播鏡頭還跟著李院士來到了病房,通過實際案例讓大家更直觀地了解這項新技術,現(xiàn)場的病人也表示,當初剛知道這個技術的時候,因為不了解也猶豫過一陣子,好在通過李院士平易近人的科普,及時接受了有效的治療方案。

  如何維護我們的腸道微生態(tài)?李蘭娟院士有這幾個建議——

  1.分娩方式。自然分娩和母乳喂養(yǎng)的孩子,腸道內的雙歧桿菌更占優(yōu)勢。

  2.運動。經常運動的人,體內的菌群會更多樣化。

  3.生活習慣。晝夜顛倒會左右腸道細菌的豐度變化,進而提高出現(xiàn)肥胖和代謝問題的風險。

  4.飲食。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飲食,會讓腸道產生更多厚壁菌門和變形菌門等有害菌,而低脂肪、低動物蛋白、高纖維飲食,會產生更多擬桿菌門和放線菌門等有益菌。

  科技成果科普發(fā)布

  作為學術資源科普化領域的一次大膽創(chuàng)新,科技成果科普發(fā)布是浙江省科協(xié)聯(lián)合都市快報打造的重點平臺,把科學家、科技成果和公眾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目前已有多位院士亮相。2019年科技成果科普發(fā)布全新升級,聚焦公眾關注的科研成果與前沿科技。更權威的科普內容,更多元的發(fā)布形式,架起學術知識與公眾理解的橋梁,積極探索浙江特色的科普創(chuàng)新,讓創(chuàng)新智慧充分釋放,創(chuàng)新力量積極涌流。(記者 翁丹妮 見習記者 吳寅豪)

[編輯: 胡恩華]
(本文來源:都市快報)
  • 科技金融時報
舉報電話: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號 | 法律顧問:北京京師(杭州)律師事務所陳佳律師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33120240003 | 浙ICP備2024107310號 | 浙公網安備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