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買一個拿到手才知道是什么東西的東西嗎?對于這個拗口的問題,很多人的回答是肯定的。這個東西就是盲盒。近年來,盲盒從一種火爆的玩具,演變成一種文化現象。在玩盲盒的群體日益增大并形成自己圈層文化的同時,盲盒本身卻“出圈”了,演變?yōu)槔麧欘H豐的產業(yè)。據統(tǒng)計,2018年僅閑魚二手交易平臺上就有30萬盲盒玩家參與交易,每人平均每年花費上萬元收集盲盒。而隨著一些著名文化和商業(yè)品牌的加入,盲盒的種類也不斷豐富,除了最早的玩偶盲盒之外,又有了考古盲盒、礦石盲盒等?梢哉f,“盲盒熱”已成當下流行文化的一道風景。
盲盒是生活的調劑品,給人們帶來了樂趣,這也是它受人喜愛的心理根由所在。世俗生活永遠趨于日;屠谢。即便我們下決心改變,換工作、移居別的城市,一時可能獲得了一些新鮮感,但用不了多久,日子又會變得重復。而重復幾乎是單調和乏味的同義語。正因如此,我們雖然也向往安定的生活,但內心深處總是充滿對不確定性的渴望。低成本、不經意的小改變,也就成為生活最經濟適用的調料。打開一個盲盒,或許是驚喜,或許是失望,不管怎么樣,這一點不確定性都給生活帶來了小確幸。
同時,當盲盒變成話題,它就成了一種“社交貨幣”。喜好此道者,通過買盲盒、換盲盒等活動,“以盒聚人”“以娃交友”,逐漸構成并鞏固自己的社交圈,沉醉在亞文化的氛圍中,在獲得新的社會介入手段的同時,也得到了超越盲盒本身經濟價值的心理撫慰和情感滿足。這無疑也是盲盒風行的又一原因。
然而,盲盒的過度消費,也帶來了一些隱憂。有的商家投機式開發(fā),粗制濫造,生產了質量不合格的盲盒投放市場,破壞了盲盒游戲的生態(tài);有的商家刻意囤積居奇,設置消費陷阱,刺激和助長了奢侈浪費的消費觀。更值得注意的是,Z世代(1995年到2009年出生的人群)已成盲盒消費的主力,并有向更低幼人群蔓延的趨勢。一些年輕人以“賭徒心理”瘋狂購買盲盒,沉溺其中無法自拔,淪為有些商家肆意收割的“韭菜”,還有可能養(yǎng)成不健康的消費習慣。
找到盲盒游戲的正確打開方式,關鍵在于加強對盲盒消費的引導。一方面,規(guī)范盲盒生產和銷售,改變盲盒供給野蠻生長的狀態(tài),確保質量過關,鼓勵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加強盲盒與優(yōu)質文化產品和活動的融合,推動盲盒更深層次地嵌入文化產業(yè)鏈條,真正成為文創(chuàng)精品。另一方面,延伸拓展盲盒的正向功能,比如和考古文博、科學普及、傳統(tǒng)文化等領域相結合,開發(fā)更多更有趣味的國風盲盒、科普盲盒,讓每一次打開盲盒之舉,變成一次好奇心激發(fā)之旅;每一次關于盲盒的交流,變成一次新知的累積,在放松壓力、舒緩心情的同時,為美好生活增添一份新的點綴。這樣的盲盒游戲,不更香嗎?
(胡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