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碎片時間,打開手機軟件刷一會兒短視頻,這已經(jīng)成為不少市民的生活習慣。正因如此,各大短視頻平臺往往既是“爆款”的“集散地”,又是“網(wǎng)紅”的“逐夢圈”,更是流量的“競技場”。
關注度越高、用戶數(shù)越多,某些風險也隨之產(chǎn)生。近期,杭州警方連續(xù)發(fā)布了多起反詐案例,“冒充短視頻平臺客服詐騙”成為關鍵詞;蛟S有市民有疑問:光是刷刷短視頻,不買任何東西,這也能被騙?以下這兩起典型案例說明,還真不能放松警惕。
為了取消“包年”,她險些損失39萬余元
11月12日晚上7點多,上城警方接到反詐預警,筧橋的雷女士疑似遭遇電信網(wǎng)絡詐騙。接到預警后,筧橋派出所反詐宣傳員溫陽多次嘗試電話聯(lián)系雷女士,但對方手機一直處于通話狀態(tài)。筧橋派出所警力核實雷女士的居住地址后,迅速出動,趕往其家中進行勸阻。
民警趕到后,雷女士說,她已經(jīng)接到好幾通自稱“某短視頻平臺客服”的陌生電話,對方稱她使用的短視頻軟件賬戶開通了一個“包年直播會員”,每個月需要繳納500元費用,且需繳滿12個月,如在不取消的情況下拒絕繳費,將會影響個人征信。
面對這莫名其妙的“霸王條款”,雷女士當然選擇不需要該會員服務。于是,對方表示,如果不需要該服務,必須按照指定步驟進行注銷操作。隨后,雷女士就按照對方提供的步驟開始操作,其間還下載了一款陌生App。就在她準備透露自己的銀行賬戶信息時,勸阻警力敲響了她的家門,雷女士銀行賬戶內(nèi)的39萬余元存款保住了。
為了不當“主播”,她點開了陌生下載鏈接
杭州有不少人從事直播帶貨,成為“網(wǎng)紅主播”的也不在少數(shù),“短視頻+電商”模式目前仍然大熱。然而,直播帶貨并不是人人能干的,從普通短視頻平臺用戶到帶貨主播這道坎,沒那么容易跨越。
然而,濱江區(qū)的張大姐在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竟然成了“帶貨主播”。前些天,她接到一通陌生電話,對方自稱是某短視頻平臺的客服,表示張大姐已開通“帶貨業(yè)務”,每個月需要繳納500元手續(xù)費。
張大姐聽完呆住了,她確實經(jīng)?炊桃曨l平臺的帶貨直播,也曾下單購物,但她根本不會直播帶貨,連相關的念頭都沒有動過!半y道是我哪次操作的時候不小心點到了?”張大姐心想,既然干不了直播帶貨,每個月要被扣掉500元的手續(xù)費,實在太冤枉了,一定要馬上注銷這項業(yè)務才行。于是,她趕緊詢問對方如何注銷。
在轉接了幾次電話后,“客服”表示,需要張大姐進行手機屏幕共享,隨即發(fā)送了一條陌生的軟件下載鏈接。被對方繞得云里霧里,張大姐想都沒想就點擊鏈接,開始下載屏幕共享軟件。就在軟件下載到一半時,長河派出所民警的電話來了:“你疑似遭遇電信網(wǎng)絡詐騙,趕緊停止手機上的一切操作!”
雖然當即停止了下載不明軟件的行為,但張大姐還是不太放心:“那我到底有沒有開通‘帶貨業(yè)務’。俊泵窬鞔_表示,所謂“帶貨業(yè)務”根本不存在,完全就是不法分子的騙局,并告知張大姐馬上會有警力上門處理。不一會兒,民警出現(xiàn)在張大姐面前,詳細解釋了騙局套路,并普及了反詐知識。由于勸阻及時,張大姐賬戶內(nèi)的11萬元存款得以保全。
警方提醒
無論是“包年看直播”還是“注銷帶貨業(yè)務”,都是不法分子想出的新騙局。短視頻平臺也不存在“電商直播會員”服務,只有“直播會員”服務,直播專屬會員到期后,用戶可自行選擇是否續(xù)費。如不續(xù)費,即自動關閉,不會額外收取任何費用。
事實上,此類詐騙套路同此前的“注銷貸款賬戶”“注銷白條”一樣,都是通過虛構某項服務、捏造某項業(yè)務會產(chǎn)生費用等,要求被害人配合注銷。在注銷的過程中,不法分子會要求被害人下載如屏幕共享之類的軟件,從而獲取被害人的賬號、密碼、驗證碼等信息,進而轉走被害人賬戶上所有的錢。
來源:杭州日報(記者 李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