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記者從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了解到,該院血管外科主任王海洋教授與他的博士生吳振、張朋設計合成了一種新型納米制劑,可以精準靶向腹主動脈病變部位,有望阻止腹主動脈瘤惡化,其安全性較高,制備工藝簡單,具有較高的研制價值和臨床轉化潛力。相關論文近日發(fā)表在國際期刊《納米生物技術》上。
腹主動脈瘤是血管外科的常見疾病。當腹主動脈瘤發(fā)展到較嚴重的階段時,可能會破裂出血,大量血液進入腹腔及腹膜后間隙,致死率高達90%。
現(xiàn)階段,外科手術仍是腹主動脈瘤的首選治療方式。但針對直徑3厘米至5厘米的較小腹主動脈瘤,目前治療的重點是通過定期監(jiān)測,防止其破裂。這種長期監(jiān)測的策略往往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和經(jīng)濟負擔。
王海洋介紹,治療腹主動脈瘤的關鍵在于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表達,并維持細胞外基質的結構完整。此前的研究表明,利用小干擾核酸能夠表現(xiàn)出特異性沉默靶基因的功效,從而抑制沉默基質金屬蛋白酶的表達,為遏制腹主動脈瘤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小干擾核酸也有“力不從心”之處,在到達靶細胞內部之前,小干擾核酸容易被體內血漿中的核酸酶降解,無法深入細胞內發(fā)揮作用。
針對該問題,課題組成功地設計出了靶向動脈瘤病損部位的新型納米制劑。該制劑可作為載體,將小干擾核酸護送到細胞內部,使其發(fā)揮穩(wěn)定的生物學活性。
通過動物實驗,課題組證實靜脈注射的納米制劑可以靶向至腹主動脈瘤部位,并維持長時間的藥物蓄積,有效阻止腹主動脈瘤的病理改變及演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