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國正處防汛關鍵期,暴雨洪澇、高溫熱浪、臺風、強對流天氣等時有發(fā)生,威脅著民眾生產生活安全。此時也恰逢大中小學暑期,大量學生及其家長要外出研學游玩,正所謂汛期疊加暑期,如何確保安全度夏?
本期科普來了聚焦夏季災害天氣常見的避險誤區(qū),為安全度汛送上“錦囊”?纯催@些誤區(qū)的“雷”你踩過沒?關鍵時刻,讓這些知識救人救己。
臺風:“個頭小”≠“破壞小”
生活中,我們通常認為“大臺風相比小臺風,會帶來更多的降水”,但其實不然,在實際的臺風觀測預報服務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臺風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中國氣象局上海臺風研究所聯(lián)合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通過對2001年至2020年中國登陸臺風的最大風速半徑與降水量進行研究后發(fā)現(xiàn),臺風尺度與降水的真實關系可能是——內核尺度小的熱帶氣旋比大的熱帶氣旋具有更強的降水強度和軸對稱性。在臺風登陸前后,小臺風比大臺風通常具有更強的降水強度。一方面是因為內核尺度小的臺風,不易受到陸地影響,有利于登陸前臺風強度維持;另一方面,小臺風通常具有更強的臺風強度。已有研究表明:在登陸前后階段,一般臺風強度越強,其降水越強。
小臺風有時會比大臺風破壞更大,也取決于一些外在因素,如受影響區(qū)域的地形、臺風帶來的總雨量、地區(qū)災害暴露度等。比如,臺風移動速度過快,不利于持續(xù)強降水的形成。當臺風移動速度減慢,停留時間長,便會對持續(xù)強降雨的形成提供“天時”;再者,雖然臺風攜帶了水汽團,但并不能提供持續(xù)的供給,當四周存在較強的水汽輸送時,則為持續(xù)強降雨提供了“地利”,如恰巧“偶遇”西南季風卷入臺風,就相當于多了一個源源不斷輸送水汽的“水泵”,使得臺風雖然脫離了海洋,但仍能短暫維持充足的水汽輸送;最后,如果遇到適宜的高空環(huán)境,臺風不至于因為在陸地活動而迅速消散。以上幾種因素的集合,可以讓臺風暴雨一路肆虐。例如,2018年第18號臺風“溫比亞”,登陸后與西風帶系統(tǒng)結合,加上良好的季風水汽輸送,環(huán)流維持較好。它以“柔弱之軀”帶來了大范圍強降雨,給其北上途經各省市帶來了強降雨天氣,多地降雨突破歷史極值。
登陸后的臺風強度往往較弱,然而弱臺風雖然沒有疾風開路,但卻可能暴雨先行。例如,2006年第4號臺風“碧利斯”強度較弱,但影響范圍十分廣闊,在登陸我國后,造成廣泛而持續(xù)的強降水,帶來200多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再比如,2019年8月第7號臺風“韋帕”首次登陸時,強度僅為熱帶風暴級,但它卻在南部沿海地區(qū)徘徊了三天三夜,向海南、廣東、廣西多地“傾倒”了數(shù)百毫米雨量,引發(fā)了城市內澇、山洪、泥石流等災害。
臺風對于沿海地區(qū)的居民來說非常熟悉,但對于北方居民來說,卻相對陌生。隨著氣候變暖,臺風也呈現(xiàn)出北上的趨勢,掌握防范臺風的技能至關重要。當臺風災害來臨前,要及時通過官方渠道,了解氣象部門發(fā)布的最新天氣預報預警信息;盡量減少外出,遠離河流和運河,避免因水位暴漲發(fā)生危險;強降雨來臨時,不要前往山區(qū),也不要在山谷低洼處逗留。(李倩)
你眼中的暴雨vs氣象學上的暴雨
“天氣預報說有小雨,誰知道雨會這么大!
“天氣預報說今天有暴雨,可這雨淅淅瀝瀝地下了一天,也不大呀!”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有這樣的疑問,可這真的是天氣預報的“鍋”嗎?
其實,這個“鍋”天氣預報真不能背。同樣是暴雨,有時“打開方式”卻不盡相同。
普通人對降雨大小的界定往往是從感覺上評價,比如瞬間來一場狂風驟雨,但雨很快停歇,人們也會說“剛剛下了一場暴雨”。氣象學上,“降雨”有著嚴格的量級規(guī)定。在評價降雨預報準確與否之前,首先要明確一個定義——降雨量的等級劃分,即何為小雨,何為暴雨。
根據(jù)《GB/T28592-2012降水量等級》氣象國家標準,降雨分為微量降雨(零星小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共7個等級,降水量按照12小時、24小時兩個時間段劃分。當降水量在12小時內達到0.1至4.9毫米,或24小時內達到0.1至9.9毫米,為小雨量級;而在12小時內達到30至69.9毫米,或者24小時內達到50至99.9毫米,就達到了暴雨量級。
“如果短短一兩個小時內累計降水量就超過50毫米,那屬于短時強降水,是比較急的暴雨!敝醒霘庀笈_副首席預報員張峰解釋。需注意的是,如果強降水持續(xù)時間很短,在12小時內降水量達不到30毫米,或24小時達不到50毫米,即便它短時間內電閃雷鳴、傾盆而下,在氣象學上也不能稱為暴雨。
而有時候,盡管看起來雨并不“暴”,但是持續(xù)時間長,累計達到了標準,也成了“暴雨”。雖然說雨下得淅淅瀝瀝并不嚇人,但其背后的危害也不容小覷。這種以“累計雨量”達到暴雨門檻的降雨,同樣會導致城市內澇、農作物受損,引發(fā)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危害。
此外,為了讓公眾更好地應對暴雨造成的影響,中央氣象臺制定了暴雨災害預警標準,分為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四種等級。不同顏色對應即將出現(xiàn)不同等級的暴雨災害,由藍色到紅色,暴雨預警等級逐級提升,紅色為最高級別。不僅如此,各市縣也根據(jù)當?shù)貙嶋H情況制定了相應的暴雨預警信號及暴雨災害防御指南,讓民眾能更直觀地理解,并采取應對措施。(張宏偉 王敬濤)
雨停了就安全了嗎?
傾盆而下的暴雨常常會引發(fā)摧枯拉朽之勢,讓人心生畏懼;暴雨之后,萬物因被沖刷而清明,仿佛一切又歸于寧靜。
但暴雨過后一切就安全了嗎?對于某些極端情況而言,暴雨常常只是災害鏈的起始,它往往還會誘發(fā)其他的自然災害。
近些年,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在成效顯著的同時,也帶來了風險與挑戰(zhàn)。在城市熱島效應、高層建筑群、城市顆粒物共同作用下,城市降雨更為集中,“雨島效應”愈發(fā)顯著。雖然城市暴雨洪澇防御工程體系在不斷完善,但隨著城市化進程而改變的地表天然的產匯流條件,使得天然調蓄水體銳減、不透水地面比例增加、天然匯水格局改變,導致地表產流量加大、匯流速度加快。當短時強降雨和城市化影響疊加時,即使雨停了,地表也會集聚起“脈沖式”暴雨洪水,一旦暴發(fā),不容小覷。此外,部分建筑、道路建設在較為低洼的地方,形成“盆地”,容易匯集大量積水,也加大了城市內澇風險。
而在鄉(xiāng)村,雖然其地表下滲更為通暢,但很多鄉(xiāng)村依山而建,按照暴雨徑流“水往低處流”的特性,一方面容易匯集形成洪水;另一方面,當土壤含水量達到某個臨界值時,極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這類災害局地性強、過程猛烈,工程防范和預報預警均較為困難,易引發(fā)人員傷亡。
另外,次生災害往往具有“滯后性”,暴雨過后的幾天通常是洪澇災害、地質災害高發(fā)期,應盡量遠離河道、溪水等地,更不可在此逗留玩耍,謹防河道水位上漲、山洪等次生災害引發(fā)的安全事故。當發(fā)現(xiàn)暴雨后山谷有異常的聲音時,可能會發(fā)生泥石流,要馬上向與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一邊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
水的流動需要時間,雖然很多時候眼看著雨停了,可在積水的“暗流涌動”中,也會悄悄滋生災害。公眾應樹立正確的防災減災意識,養(yǎng)成自覺獲取暴雨等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的習慣,根據(jù)天氣情況安排生產生活,在災害來臨的前、中、后期,都要提高防范意識,切忌僥幸心理。
極端暴雨引發(fā)洪災過后,后續(xù)影響也并未停止。斷電、斷路甚至房屋倒塌一時無法修復,善后工作仍需進行;農田受淹、農作物減產或絕收,可能會帶來巨大經濟損失,災后群眾恐慌、焦慮的情緒往往一時無法排解,需要加以關注;暴雨過后,飲用水源易受到污染,要及時清洗接觸到雨水的皮膚,不要吃被雨水浸泡過的食物;洪澇導致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蝕,可能會使環(huán)境、資源承載力發(fā)生改變,甚至會產生難以恢復的破壞,進而對糧食安全、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等造成嚴重威脅……暴雨災害鏈通過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預警信息發(fā)布后,地方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及時組織采取防范措施,做好應急準備,并組織對高風險地區(qū)進行巡查巡檢,做好群眾轉移疏散、救助安置等工作。此外,還要及時做好宣傳科普工作,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降低災害損失。(張藝博 劉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