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白痢,是由雞白痢沙門氏菌引起的傳染性疾病,世界各地均有發(fā)生,是危害養(yǎng)雞業(yè)最嚴重的疾病之一。
目前,雞白痢的發(fā)生較為嚴重,致死率達10%~60% , 特別在育雛階段危害更嚴重,往往會給養(yǎng)雞業(yè)帶來巨大經濟損失。在雞白痢防治方面,傳統的方法是使用抗生素類藥物。但由于耐藥性的產生,抗生素在體內積累,會對雞健康造成危害,而且過量的抗生素排泄到環(huán)境中會引起環(huán)境污染,從而對人類健康也會造成影響,
近日,揚州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焦新安團隊揭示了沙門菌T3SS1效應蛋白IpaJ的轉錄表達及其抑制MAPK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為雞白痢的防控提供了靶標與理論依據。相關研究結果發(fā)表于《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體》。
研究人員通過體外培養(yǎng)和細胞感染實驗確立了IpaJ為沙門菌III型分泌系統1(T3SS1)的效應蛋白,并首次篩選鑒定出直接調控IpaJ轉錄的調控因子,命名為ItrA。IpaJ屬于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成員之一,經T3SS1分泌進入宿主細胞,通過抑制宿主IκBα和Ras的泛素化,進而有效抑制NF-κB與MAPK信號通路的激活,降低宿主的Th1應答和炎癥反應,減緩細菌在宿主體內的清除,使其能在宿主體內長期存活。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pat.1011005